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 最新公告

2024年法门寺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作者:法门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3-19 14:11:11  点击数: 19 返回列表

为了全方位了解观众对于法门寺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展示传播手段,切实提升服务质量,法门寺博物馆在国庆假期以及日常开放期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0份。经过认真细致地整理与筛选,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96份,有效率达到了 94.8%。本次调查全面涵盖了观众构成、参观行为、满意度以及相关建议四大重要维度,期望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助力博物馆文旅融合事业健康发展。

一、观众构成分析

(一)性别比例

男女观众比例基本平衡,男性观众占51%,女性观众占49%。

(二)年龄分布

在参观法门寺博物馆的观众中,31-60 岁的观众占比最高,达到57%,18-30岁的观众占比为 31.74%,18以下的占比为5%,而 60岁以上的观众占比为6.26%。这些数据表明,中青年群体对大唐文化兴趣浓厚,已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这可能与亲子教育以及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的影响有关。

(三)文化程度

       在参观法门寺博物馆的观众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观众占比15.4%,大专文化程度观众占比19%,本科文化程度观众占64%,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观众占比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占比最大,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对法门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更感兴趣。

(四)职业构成

在职业方面,学生群体占比为35%,企业职工占比为43.4%,这两个群体构成了参观的主力。同时,自由职业者占比达到了15%,其他人员占比为4.3%,公务人员仅占2.3%。这与当下“博物馆研学热”的趋势高度一致,反映出博物馆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五)客源地

从客源地来看,省外观众占比为52%,远超省内观众的 44.6%,港澳台地区观众占比为2.2%,国外观众占比为1.2%。这一现象凸显了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独特性,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参观行为

(一)参观方式

      从观众参观的方式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与朋友结伴同行的观众占比为22%;选择自行参观的观众为8.2%,这类人群更享受个人探索的自由;以团队组织形式前来参观的观众占比为13.4%;以其他方式而来的观众占比为35%,不过这部分前来参观的观众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借助参观这一契机,增进与家人的感情,注重亲情互动;还有21.4%的观众选择参与研学旅行,收获知识与成长。

(二)信息获取渠道

新媒体平台成为观众获取法门寺博物馆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高达 61%。这与秘色瓷、琉璃器等珍贵文物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不断宣传有关;也与法门寺博物馆借助腾讯视频、大咖说等直播力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更多人了解法门寺博物馆有关。他人推荐占比为23%,旅行社推广占比为12%,而传统媒体(报纸、书籍、电视、宣传资料)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仅占4%。这表明博物馆在宣传推广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三)参观动机

观众参观法门寺博物馆的首要动机是学习知识占比达到 45%。他们对唐代宫廷文物以及丝路文明交融相关的展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参观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休闲旅游占比为30%,亲子教育占比为18%,学术研究占比为2.2%,还有6.8%的观众是因为其他原因前来参观。

三、满意度评价

       法门寺博物馆收获了观众较高的认可:陈列展览方面,满意度达到 96.1%;参观秩序井然,观众满意度为 95.3%;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相应满意度达 97.7%;讲解服务也得到了不少肯定,满意度有 95.1%;文创产品同样出彩,满意度为 95.5%。这些亮眼的数据表明,博物馆在文物展示与参观服务领域成效斐然,切实为观众带来了优质体验。不过,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其服务品质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有待持续发力,迈向更高台阶。

四、建议与意见

(一)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主要以平价轻量化的产品为主,如冰箱贴、通关文牒等,希望能根据不同观众需求,开发更多有特色的产品。

(二)继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更多观众。

(三)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社交媒体与数字化体验巨大潜力,让科技为博物馆文物赋能。

五、结论

法门寺博物馆观众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青年观众和学生群体是主力军,具有较高的文化需求和学习热情。观众参观动机多样,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是核心诉求,同时亲子教育、社交等功能日益凸显。法门寺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唐代珍宝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博物馆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观众的需求,通过科技赋能、不断优化服务以及开展跨界合作等方式,打造“可触摸的盛唐记忆”,实现从“文物展示”到“文化共鸣”的华丽升级,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