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事不私”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意思是,为国家办事的时候不能存有私心,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不能有所偏袒,强调了做事要秉持正确的公私观。
举,形声字。《说文》:“举,对举也,从手、與声。”本义为双手托物的动作,由此引申出行动、举动,发动、发起,选拔、任用等多种具有起动性动作行为的义项。
举事不私,不为己谋为众谋,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淮南子·兵略训》中有句话:“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做任何一件事情,能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重要的是看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为谁而为。可见,举事为公还是为私,是能否赢得人心的关键。据《隋书》记载,辛公义担任岷州刺史时,当地多灾多病,而百姓又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辛公义见到这一情况后,在暑月疫情严重时,让部下将辖区内疾病患者安置在府衙里,自己设一个床铺,面对病人处理政务,还将自己的俸禄拿来为病人请医买药,结果病人全部痊愈。辛公义这种亲民风范让岷州的百姓很受感动,当地由此一改陋习,树立起了互相照顾、予以抚养的良好风俗,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慈母”。
举事不私,要出于公心。做事公正实在,为人真诚无私,才得人心、成大事。一个公正无私的人,总是在为大家的利益和前途着想,往往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爱戴。鲁国名臣季文子生活非常俭朴,家中妻子儿女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养的马匹也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其下属仲孙提醒他,这样做不仅被文武百官笑话,也有损国家形象。季文子则淡然一笑说,老百姓都在吃粗粮、穿破衣,甚至还在挨饿受冻,作为国家重臣,自己和家人却衣着华美,酒山肉海,能心安理得吗?季文子一心安于社稷,处处以百姓利益为上,在他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忠经》有言:“不私,而天下自公。”《管子》有言:“无私者,可置以为政。”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答案就在于“不私”。1949年,毛泽东和柳亚子泛舟颐和园昆明湖时有一段坦诚的对话。柳亚子说,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答说,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了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做事不怀私心,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这个“根本”就是坚定的人民立场,这个“大利”就是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举事不私重在行。公私分明是做人的基本操守,是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一事当前,是秉公心、守公道,还是谋私利、徇私情,是对一个人公私观的考验。《吕氏春秋》云:“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倘若眼中、耳里、心上充斥的全是“私”字,做事上必然为私所挟、为私所累。唯有把准公私是非界限,时时以公字为标尺,正言正行正心,方能行稳致远。